文、圖:徐瑞仙(仙草)/2009.10.20

前言

    新竹縣尖石鄉那羅溪和錦屏溪交會處,匯聚了四個泰雅部落,它們是錦屏村的比麟部落天打那部落錦屏部落以及梅嘎蒗部落(梅花村),由於地形位處淺山又稱為尖石前山。很多人都不知道,經濟部有一個超級大案子將蠢蠢欲動,那就是興建比麟水庫,從那羅溪比麟大橋往下游約100公尺處,興建水壩,將水攔截,水位預計深度海拔500公尺,約莫淹至梅花國小操場,屆時水漫山腰,那些原本在溪流兩岸所有的部落即將陷入消失危機。而前往尖石後山玉峰、司馬庫斯以及天湖部落、五峰霞喀羅的聯繫道路勢必將被迫中斷而改道,另行開挖山路,美麗的原鄉山林將再度承受剃頭開發的厄運。

比麟大橋 那羅溪

  小蝦米鬥大鯨魚

    10月16日荒野保護協會一群伙伴拜訪了梅花村村長(梅嘎蒗部落)何江秀玉女士,以及社區理事長羅新貴、徐梅珠夫婦,我們希望能提供一點點的幫助 ;探訪部落的文化與生活背景,試圖阻擋部落即將被淹沒的下場,揭開小蝦米鬥大鯨魚的序幕;我們也拍下許多當地的景觀照片,這些照片很有可能是最後的遺照。

  早上十點村長與我們約在社區辦公室,何江村長在提及比麟水庫時堅決反對,她說『我們梅花村全村2百多戶的人,通通不願意。我們已經連署了』有人問為什麼反對?徐梅珠女士說(她是梅花山莊主人同時也是社區婦女會長)『我們反對開發,過度的開發很危險,會有土石流。整個山會崩落,破壞山林,這一次莫拉克颱風小林村事件,就是開發過度造成的』社區理事長羅新貴接著說『三年前幾個部落已經聯名簽署提出反對意見,我們大家都是反對的啦!』興建比麟水庫背離了科學與現實,無疑地是在那羅溪上投了一顆不定時的堰塞湖炸彈,誰來救救他們。

社區婦女會長徐梅珠女士理事長羅新貴先生 梅花村村長何江秀玉女士
探訪梅嘎蒗部落(梅花村)

    位於錦屏溪旁右側的內橫坪山原名櫻花山,居民以泰雅族人為主,稱為梅嘎蒗部落,梅嘎蒗部落在日據時期是尖石鄉前山部落的文教、治安中心 ;櫻花山頂曾有日軍與警察駐紮,並設學校推行番化教育,原聚落名為櫻花村,卻不得當時日治主事者同意,後改名為梅花村。

  梅花村目前有221戶,人口將近八百人,六十五歲原民耆老高達七十五位,境內有梅花國小,村民信仰多為基督教或少部份信天主。住家型式已平地現代化,過去的建築材料以竹子或稻穀泥土為主,搭蓋竹屋、瞭望臺或土屋等,探訪這天我們各拜訪了一戶竹屋和土屋,兩戶都尚有人居住,其中位於8鄰的土屋屋齡約有七、八十年,土屋門戶大開,簷下整排衣服滿掛,小小狗兒迎賓,屋主在住家附近種植甜柿,顯現了梅嘎蒗熱情純樸的民風。

梅嘎蒗部落竹製牌樓 竹製老屋
 
七、八十年土屋老房子

     過去居民墾拓山林以種植水稻為主,闢植高山梯田,村民勤奮耕作,種出了美味可口的糯米,何江村長告訴我們一個關於梅嘎蒗的傳說,族人在櫻花山種植的稻米優良,製作出來的糯米糰很有嚼勁又黏牙,口裡的臼齒(嘎蒗)使勁咀嚼,吃得津津有味,故得梅嘎蒗之名。現在的村民不再種植稻穀,十六年前由高堂山老鄉長自日本引進甜柿栽植技術,配合地形天候加上細心照顧,如今家家戶戶或多或少全都種植甜柿,尖石鄉甜柿種植面積約六十公頃,梅花村產柿量是全鄉之最,每年中秋過後即開始採收直到年底,近幾年鄉內各村於甜柿熟成期聯合舉辦卡布(甜柿)豐收祭,各村輪流主辦,藉以推廣部落觀光振興地方經濟,其他時間有些人則種植有機蔬菜。

 中午過後梅嘎蒗山頭煙靄瀰漫 60與竹62公路交會處的甜柿攤販
項目符號

內橫屏山山頂有一櫻花步道,現改名為太子步道,太子步道是梅嘎蒗部落早期對外聯絡的古道,據羅理事長敘訴,步道沿線生態豐富,山豬、飛鼠、白鼻心,杉木、竹子、綠森林,全程概約四、五公里,來回腳程約三個鐘頭,社區正全力發展步道景觀,據說櫻花山頂可遠望新竹外海,視覺景觀開闊,改天我們再一起相約,到梅嘎蒗部落一探櫻花山太子步道優美祕境,希望未來我們可以沿著熟悉的那一條路想去就去。

 
櫻花步道尾段
鄉土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