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溎勤 / 2010-01-05

  錦屏大橋上的泰雅族雕像群,每一座都代表一個泰雅族的傳統生活或神話。

到這裡,不妨放慢腳步,一座座地靜賞,親近泰雅文化。

錦屏大橋上的雕像與浮雕,緩緩地說著部落故事。

 

泰雅族的狩獵習性不貪,因為不貪,造就天地萬物自然循環,生生不息;

狩獵是生活方式,更是鍛鍊勇士行進森林之間,培育冒險精神的最佳途徑。

從錦屏大橋遠眺錦屏教會及岩壁上的泰雅勇士像

橋上,夥伴們或熱烈討論,或拍照紀錄,

在不同的泰雅故事中沉浸、感動。

  荒野夥伴參觀「那羅文學屋」 

  這是台灣首座的部落文學屋,是原住民的文學教室。今日有專人為我們導覽介紹。

  那羅是陳銘磻的文學原鄉,一九七O年,陳銘磻隻身來到尖石鄉那羅部落的錦屏國小任教,從此與那羅結下不解之緣。二OO五年陳銘磻規劃的那羅文學屋落成。事實上,在文學屋之前,陳銘磻曾於二OO二年曾協同吳念真、劉克襄等幾位作家在那羅設立文學步道,奠定那羅文學園區的雛形。但天公不作美,二OO四年夏天,艾利颱風來襲,那羅文學步道毀壞殆盡。

  寒流來襲,山上的氣溫相當低,但夥伴們的內心卻盪漾著一股暖流,因好奇與關心而澎湃洶湧起來。

  那羅復興煤礦,過去曾風光一時,鼎盛時期,該礦坑的工作人員超過千人,是尖石鄉最大的一處採礦區。民國七十三年封閉至今,不過當時留存的各項設備,至今仍保留,只是因乏人照料,大多生鏽,不堪使用。

  前幾年,尖石推動產業文化計劃,將採煤產業列為觀光休閒文化項目,並獲縣府觀光局補助經費將「復興一坑」復舊,同時整修為採煤展示館,供遊客參訪。

  今日來訪,部落住民正在整理入口處步道兩側的雜草,顯見部落仍持續努力,朝發揮礦區文化與觀光功能的方向邁進。

 

夥伴們徜徉、沉醉在巨大的幹花榕樹下以及乍灑的陽光裡

五部落的那羅溪,芒花搖曳,清瑟淡雅。

  我們走看生態,憑弔歇業的喜嵐餐廳…..,最後攀上吊橋,走進部落午餐,張媽媽和女兒張雲欣準備的佳餚,溫暖了寒風裡走來的我們。餐後,海茄冬更以「比麟,不要跟我說再見」為題,為大家詳說比麟水庫。如此大家便能在「知道究竟」的狀況下,理性地關心環境,守護寶島台灣。

  一日那羅漫步,叫人不感動也難!然而比麟水庫一但興建,所有今日所見的美景將完全沒入水中,山水無存,舊夢難憑。所以,我們一定要共同努力,讓那羅,讓比麟,都不要跟我們說再見!

許老師(海茄冬)用 簡報以「比麟,不要跟我說再見」為題,為大家詳說比麟水庫。

臨別依依,來拍張合照吧,將美好存入心底。(圖:許天麟)

鄉土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