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尖山蕨類筆記觀音座蓮

文圖:許天麟/95-01-17

  蕨類植物聽起來就覺得很累的植物。不開花也不結果,大部分長的都是一個樣子,不只是根在地下連莖也躲起來。但仔細瞧還是有他誘人的地方。在蕨類植物我屬於初學者,跟著羅醫師、麗玲及智謀老師幾趟,把他整理下來。若有疏誤還請高人指正。

  第一次看到觀音座蓮,大大的葉片,以為是筆筒樹的幼株,但仔細一看葉片分裂的回數不對,筆筒樹是三回,而觀音座蓮只有兩回(圖一),怎麼取了這麼莊嚴的名稱,原來他具有一般蕨類少有的托葉,而且葉片掉落後,托葉仍留著集聚在塊狀的根莖上,看起來就像是寺廟中觀音菩薩盤坐的蓮花座(圖二)

  觀音座蓮,在較潮濕的六寮,內灣南屏非常普遍,在十八尖山較少,山谷比較容易著生,為避免乾旱缺水,葉軸及羽軸基部均有類似豆科植物的葉枕構造(圖三),這個構造可以控制葉片水分的進出,當陽光強烈或是水分缺乏時,葉枕細胞萎縮,使得葉片、羽片下垂,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藉此度過短暫的缺水環境。

  翻開葉背,可以清楚的看到葉脈,每條葉脈上有一群苞子曩堆(圖四),觀音座蓮屬較原始的厚曩蕨類,生存年代可上溯三億年前的石炭紀。

 圖一:觀音座蓮的葉片為二回羽狀複葉

 圖二:觀音座蓮,大大的葉片葉掉落後所留下托葉,聚積成蓮座。

圖三:羽軸上的葉枕構造

圖四:葉背面的葉脈及苞子曩堆

自然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