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觀音圖片 十八尖山組

簡介:

  • 清朝中葉起,漢人拓墾,十八尖山成為義塚(公墓)。

  • 日據時期,大正五年(1916),新竹廳長高山仰依公園規則籌畫新竹公園,枕頭山塚(今公園里中部)首先被清除。

  • 大正十年後,積極整理十八尖山下塚地。

  • 大正十三年,官民修建十八尖山遊覽公園,此後十八尖山至鐵路間所有墓塚悉數被清除。

 

由於居民對傳統墓地的敬畏心理,對大量廢墓地的無主埋骨修建納骨塔、萬靈塔,以安慰幽魂,在十八尖山設置三十三座石觀音柱雕刻,其作用亦同。

 

台灣光復後,石觀音歷經:

  1. 「消除日本毒素」的洗禮,留下粗鄙的塗抹裝飾;

  2. 它經自由車場修建的衝擊,部份石柱消失或遷移山上;

  3. 它承受敬愛者的呵護,失去了自然純樸的氣息;它也在崇拜者的仰慕裡,潛身安放在私人庭園;因此目前找的到的石觀音,剩下二十三尊,另一尊位於瓦管處瓦斯槽旁,因缺乏整修,已有風化損毀情形。

參考資料:         

范明煥、張德南等,2003年12月,《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八期,新竹市:   新竹市政府

二十三尊石觀音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立姿。

右前有一白色觀音,單腳趺坐。

千手觀音,臉上稍損,立姿,

前有土地公、觀音像。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雙腳盤坐。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雙腿盤坐。
千手觀音,雙手合十,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和手印,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雙腿盤坐,臉部稍有損毀。 千手觀音,盤坐,原始色彩,前有多尊神像。
千手觀音,雙腳盤坐,臉部稍有損毀。 右手撐頰、拿佛珠,左手持檀香爐,後有蓮花,單腳趺坐。

右手持繩環,左手持一棒形法器,

立姿,石碑左上缺一角。

右手持一龍杖,後有一蓮花,

前有一紫竹林觀音,石碑傾斜。

雙手交叉於胸前,立姿

雙手合抱於胸前,立姿。

前有彌勒佛、觀音像。

位於佛光岩下,有白色金邊光環,

單腳趺坐,前有多尊神像。

往梅花亭的階梯旁。
三面造型,手持多種法器,坐姿 右手撐頰、拿佛珠,左手持檀香爐,後有蓮花,單腳趺坐。 為於新竹高中後圍牆旁。

右手持金鋼圈,

左手平舉與肩齊,立姿。

位於快樂健身亭旁,前有黑白將軍、

關公護法、多尊土地公像,後有八仙紅彩

位於益壽亭、普陀岩下,前有多尊神像和兩座小石獅。
回 首 頁 定點觀察   十八尖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