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植物園簡介

「高峰植物園」位於新竹市東南近郊,面積約35公頃(包含很多私有地,實際應為16餘公頃)。

  「高峰植物園」區分為苗圃山上兩大區塊:苗圃所在地是指河溝前方辦公室附近一帶,苗圃內有桉樹群、構樹、血桐、椰子林、台灣肖楠、樟樹、光臘樹、櫸木、大葉桃花心木、 杜虹花及生態池、綠草皮等。

  過了河溝的丘陵地稱為山上,現今分為較常走的竹蓮步道,山頂上近高翠路出口的健康步道,與中間的竹葉步道,及左邊的麵包樹區。

  山上植被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人工栽植,一是原生種。栽植的植被主要有相思林、竹子、溼地松。此三類所佔面積最大,竹子又以竹變的數量最多。小面積的有台灣肖楠、廣東油桐、油桐、馬尾松、錫蘭橄欖、第倫桃、大葉桉、茄冬、台灣欒樹、血桐、九節木、燈稱花、台灣梭羅木...等,種類不勝枚舉,堪稱擁有新竹市最豐富茂盛的原始自然森林。總計有300多種植物以及40多種鳥類和多種昆蟲等,已發展出相當完整的植物生態體系。

  地質土壤是屬於較不安定的紅土台地礫石層,最上層的紅土層由黏土、粉砂、細砂與粗砂所構成覆蓋。新竹州的山地土質多屬第三紀的砂礫土壤,台地、丘陵則屬第四紀洪積層的赭土,多是酸黏又缺乏養分的貧瘠土地,較肥沃的沖積土壤不到平原面積的五分之一。

  這類紅土源多在高溫多雨乾溼季節分明的條件下所構成,易產生沖蝕、剝落、滑動等現象。但在亞熱帶島嶼型氣候下孕育出天然的混合林,在這裡四季的變化出現不同的花草樹木,昆蟲與鳥類,這是值得加以維護的資源。


歷 史 沿 革

  1. 日人為何設置植物園:日治時期新竹州包含了桃、竹、苗三縣,大多是高山丘陵地,可耕作的田地面積相當小,因此為促使山坡地的充分運用,擬定了林業政策,嘗試試驗各種經濟林木在新竹州成長的可能性。高峰植物園,其前身為新竹州赤土崎林業試驗場,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成立,可說是新竹州林業試驗政策下的一個標記。
  2. 民國21年(昭和七年,日據時期)即由「新竹州立赤土崎林業試驗場」,設置苗圃培育多種本土及外來樹種。

    林業試驗場共有六個,分別是新竹苗圃(新竹市花園町)、新竹試業地(新竹市赤土崎)、北埔苗圃(竹東郡北埔庄北埔)、大坪試業地(竹東郡北埔庄大坪)、南坑試業地(竹東郡北埔庄南坑)、小坪試業地(竹東郡南庄紅毛館),其中位於赤土崎的新竹試業地,全名為新竹州 立赤土崎林業試驗場,也就是現今高峰植物園的前身。

  3. 民國37年(光復後),與新竹縣農林改良場合併為「赤土崎林業分場」。

  4. 民國41年,又與新竹山林管理所合併為「新竹山林管理所高峰苗圃」,這時高峰苗圃的定位是標本林。

  5. 民國49年,隨台灣林務局的改制,改隸屬於林務局竹東管理局,規劃成為樹木園,蓋辦公廳、步道補修等,成為新竹市民新興的休閒健身與教育遊憩場所。

  6. 民國51年左右,曾經因為配合金門的綠化,砍除日據時代所植的相思樹林,改種麻竹,在南亞社區一進來,有鵝卵石鋪的步道,旁邊都是,但因麻竹的纖維較硬,經濟效益低,因此推行一陣之後便取消計畫。這個計畫曾是美援計畫的一部份。另外苗圃也曾經配合聯合國的援助計畫,推廣樹木的種植,當時以桉樹為主。

  7. 民國60年委託中興大學規劃植物園,將原本的相思樹林改植台灣原生樹種。溫室和堆肥室都是那時做的。並供需要的機關團體、學校綠美化之用。

  8. 民國74年,向農委會申請做一個森林遊樂區,但由於光復之後地權沒辦理變更,成了新竹縣的財產,而中止經營。

  9. 民國81,新竹市政府委託「中華民國公園學會」 做植物園的規劃,立簡易自導性介紹牌,作為新竹市民登山、休閒及野外生態教育場所。市長請託私人地主無償供用(19公頃)。

  10. 民國91將天尊社區附近入口改為現今的寶山路入口,並開闢停車場,重整遊園步道,展現現今風貌。

  11. 民國102年11月,入口拆除破舊的木製觀景台;入口空地柏油路面,改為洗石子地面;並加設4個半圓形鋼筋水泥椅子; 人行步道由右行改為左行;原本右行步道種植有流蘇一排,移除改種植杜虹花;溫室重新整理,種些園藝種植物;及部分步道整修。

  12. 民國103年4月,因私人地主抗議,市政府將竹蓮步道用木板隔起來,禁止遊客進入。

  13. 民國104年4月25日,客家桐花季,正式開放與十八尖山相連之人行陸橋,及興建桐花廣場。

資料來源:

  高峰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