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日據時期新竹樟腦的儲藏窟

本文摘自新竹前溪報---第十八期---鄭正忠/文

   樟樹原產於中國長江以南,尤以亞熱帶的台灣,海拔600公尺以下滿山遍野都是。樟樹是常綠喬木,可以長到十幾米高,樟樹種植5年後就可以採收,砍下枝條連帶葉子剁細磨碎加水蒸餾,數小時就可以提煉出漿汁,就是粗樟腦,再加入石灰蒸煮凝結就是樟腦(雪白的樟腦粗粗的很像冰糖)。

  樟腦在醫學上可以驅蟲、治療心臟病、刺激血管收縮,樟腦溶於酒精中擦在皮膚上可治療風濕痛消腫。

   十九世紀美國化學家海亞特,發現樟腦加入硝酸纖維(硝棉)合成提煉,可以製造人造塑膠(另一名稱叫賽璐珞,俗稱"樹酯")。由於賽璐珞有著硬度強、密度高、透明度佳ㄉ特性在十九世紀末時即是一種用途頗廣的材料:可以代替象牙做撞球、眼鏡框、鋼琴外殼、乒乓球、梳子、飛機內部裝潢、三角板、照相底片、人造絲(降落傘原料)、無煙火藥等,樟腦扮演其中的增塑劑用以固定成形,在石油提煉塑膠之前,樟樹是非常珍貴的。

   日本佔領台灣做為侵略南洋的中繼站,更重要的是物資。台灣的米糧、蔗糖、樟腦,南洋群島的石油、鐵礦、橡膠等。日本佔領盛產樟樹的台灣,一戰至二戰的幾十年間,壟斷全世界樟腦產量的半數。石油、鋼鐵、橡膠、樟腦,在六、七十年前是重要戰略物資。

  石油和樟腦都有容易燃燒的特性,所以儲藏是最重要的課題,為預防美軍的轟炸,日本人早就把這些物資疏開到鄉下去。在新竹日本人建了三處儲藏樟腦的地下倉庫:一在小南勢,一在舊社尾頭前溪河堤南邊五分車路邊,另一處在溪埔仔。六、七十年前,這些地方都是荒郊野外非常隱密的地方。

  1938年日本人就在上述三處建築樟腦倉庫,據鄭父說當時他也參加控固力的工作,完工後的外型是長約30米,寬約8米,高約2.5米,約1米在地面下,上面平頂,內部分成五窟,建成後用力阿卡(人力車)從火車站倉庫,一箱一箱的樟腦儲藏於窟內。

  1945年日本人戰敗投降約兩年後,國軍接收這些樟腦,並把它運走;後來這些倉庫的平頂,就和村民們的生活更加緊密息息相關,五月曬醃瓜,六月曬早冬稻,十月曬慢冬稻,十一、二月曬菜脯鹹菜。

  大約在民國五十幾年,市公所成立水肥管理處,這三處地下倉庫就成了水肥儲藏庫,當時人們稱此地為「大學」,學字和台語便坑同音,現在六十歲以上的人,都對它們特別留念,它們已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中。

賽璐珞卻也有著許多ㄉ缺點:
笨重、可塑性低、染色不易、待料時間長、製作不易
其最大ㄉ缺點是它ㄉ易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