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凱
  

    香山溼地螺類常貝的有燒酒螺、蜑螺、笠螺、玉螺、黃嘴螺、蚵岩螺、寶螺等。

  燒酒螺,在退潮的溼地泥灘上可看到被畫一條長長的痕跡,在其兩端找找看就會發現長錐形黑灰色的燒酒螺,因此螺炒大蒜,辣椒,非常美味,常被拿來當下酒菜,故名「燒酒螺 」,在六年前此地灘頭,港邊是密密麻麻,如今因海水遭受污染,只能說偶而看到來形容其數量之多寡了。

黃嘴螺

玉螺,黃嘴螺,這兩種螺也喜歡在泥灘地活動,大玉螺退潮時可發現它們隨潮水邊撤退邊覓食,尤其擱淺在淺水灘上的魚屍旁都可看到它們擠在一塊爭食。黃嘴螺的數量比玉螺多,黃嘴螺的殼口邊沿有黃色的殼唇所以叫「黃嘴螺 」

 

  笠螺、蜑螺,喜歡在消波樁堤邊活動,以藻類為食,隨著海水的退去它們會找陰暗處躲藏,等下波潮水淹來再出外活動,所以在退潮時可在消波樁塊陰暗處看到它們擠在一堆休息。
  其中笠螺圓圓的外形中間有錐高起,很像斗笠,但你要捉它可不容易,當你碰觸它時它會將殼蓋緊縮貼緊岩壁,讓你怎麼拔都拔不下來。
  蚵岩螺,故名思意喜歡在有蚵的岩壁或蚵串中活動的螺類,它外表看起來除了較粗造外並沒有甚麼特別,但它可是貝類蚵的頭號殺手,一般貝類的天敵是大隻的螃蟹、龍蝦和牙齒夠硬可咬碎貝殼的大魚如黑格魚,石盧魚等,但這些天敵不一定每次可得手,因為這些龐然大物靠近時會帶動水流震動,貝類螺類很容易察覺,可以躲就躲入泥洞、石縫中,不可以躲的趕快把身體縮入硬殼內。
  但蚵岩螺與貝螺同類都有硬殼,也一樣靠腹足縵縵爬行,慢慢接近,但只要它一靠近爬上貝或螺的殼,就緊緊吸附住,並分泌出酸液從外殼腐蝕出一個小小的洞後注入消化液,把肉汁吸乾,在退潮時,潮溝中不難發現空的貝殼螺殼,其背部會有一小小的圓洞,這都是蚵岩螺,腹足下的犧牲品。不會走動的蚵是它的最愛,所以在蚵棚架的蚵串中處處都可發現蚵岩螺,它是蚵農的頭痛敵人,蚵農在洗蚵時,常把洗落的蚵岩螺一堆一堆的丟在堤岸上晒死以除蚵患
  寶螺,它喜歡在岩壁、消波樁底部活動,以海藻為食,大退潮時來不及隨潮水撤退,它會入消陂樁底部躲藏只要細心觀察,便可發現長得像顆雞蛋,棕色,配上許多黑點,光澤亮麗,光滑外殼的黑星寶螺。目前數量很少,偶而才遇見,若你幸運看到,懇請純觀察欣賞即可,千萬手下留情別抓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香山溼地最常見的貝類有:文蛤、赤嘴、花蛤、白蛤、竹蟶、公代西施舌、菜蛤等。

  這些貝類在外形上除了,竹蟶長得像國畫竹子的節一樣比較特別外,其餘不是箕形、圓形、楕圓形加上厚薄不一樣的殼,迫使它們選擇不一樣的地質環境居住。如文蛤、花蛤,它們殼厚,表面光滑,可減低水流阻力而不易被潮流沖走,所以它們選擇鬆軟的沙質地居住,並且潛藏310公分深。
  白蛤、赤嘴殼薄外形較圓胖,外殼也比較粗糙,它們適合在潮線較高的泥地居住,這種地方離水時間較長,圓胖的殼內可留存較多的水可供退潮時,保持水分,粗糙的外殼可增加與泥土的附著力,免得被潮水沖出洞外,它們一般都潛藏在泥灘地下10-15公分深處。
  竹蟶、公代,這兩種貝都是殼很薄的貝類,稍為用力搯一下殼就破裂,因此它們會選擇低潮線的泥灘地居住,此地區地質較不易受水流或風的吹襲而改變或推擠而損及外殼。竹蟶可挖深至30公分的洞,公 代最淺只要深度夠把殼掩蓋住就可以了,在退潮時近蚵棚的泥灘地上,你不小心用腳一踏,地上會噴出水柱來,那就是公代的傑作。它在退潮時會把軀殼撐飽水分,以便退潮時可滋潤身體組織同時撐大的軀殼可頂住洞,防止退潮泥灘失水而縮住或卡住身體,使身體暴露在泥灘外,遭鳥類啄食。但經你一踏,它一驚嚇會把含在殼內的水用力噴出,此時身殼變小很容易落入洞底,可達隱藏效果。
  西施舌,由於它的斧足相當的肥美又白,比喻像西施的舌頭一樣,所以才叫「西施舌 」,它的斧足非常有彈性可伸至身體一樣長, 加上扁薄而長圓的外殼使它成為香山溼地的鑽洞高手,它可鑽深達近60公分的洞,雖然味美但卻十分難抓,所以香山溼地西施舌族尚稱穩定。香山溼地潮間帶縕育了豐富的貝類,八十六年開始縵縵吸引人潮,每當假日可看到情侶及攜老帶幼全家福的人潮到此扒貝,其盛況有如假日花市,來此地的人大小通捉,使得貝類遭受慘重的浩劫。

     如今的狀況是扒貝的人比貝還多。言此可給大家一個省思也給政府相關單位一個借鏡,生態地區若開放觀光,如果沒有配的管制辦法或措施,則開放一區將損失一區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