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倩萍19解/2010-07-24

項目符號

許老師提出請我寫下竹東圳&二重農村活動感想時,心理其實有猶豫了一下,因為除了當天天氣太熱,懊熱讓心情浮躁很多感覺都關了起來,最重要的是活動剛開始小英媽媽介紹竹東圳的歷史時,沒有專心並仔細的聆聽。但許老師說∼解說就是將感動分享給大家。於是靜下心來,回想當天的過程,許多的情境與畫面、人物、味道喚起孩提時期的記憶,於是動筆開始寫下這次活動的心情日記,也讓孩子知道,媽媽的童年可不是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長大。

項目符號

活動當天,由於先送孩子去夏令營隊所以慢了一點到,我們夫妻倆還走錯場地,看到有搭棚子的,應該就是有在辦活動。於是停好了車,一下車看了四周,怎麼沒看到半個荒野的伙伴,還問了棚子內的工作人員:許老師到了沒那位先生居然還可以回答說:還沒到之後他就竟自招呼民視新聞台的人去了。自己還開玩笑的對先生說:有民視來採訪ㄟ!那說不定我們都可以上新聞呢!這期間還有個阿伯,還問我們要不要進去棚子內吃米台目,心裡OS∼真好一早就有得吃,不過還是跟阿伯客氣一下,說待會兒再去吃。又等了一下,撥了通電話給許老師,結果發現是我們跑錯”攤”|||,還好沒跑進去吃米台目,否則就糗大了!

項目符號

往回走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坐在田埂邊的阿公,他的水稻田剛採收,剛放火燒乾的稻梗。看到他就自然的拿起隨身相機想把他的背影拍下來,但他看到相機就自然的對著鏡頭裂嘴笑的開懷,其實心理是希望阿公將頭轉過去不要對著我笑。還用了台語跟他說∼我會把你拍的很煙斗,說完阿公完全沒反應,才發現怎在客家庄講台語,難怪阿公聽不懂。由於還要趕到九牧 第只好跟阿公道再見,走了幾步路後趁阿公不注意趕緊拍了張背影,最近自己對老人的背影特別有感覺,覺得有數不清的生命故事所堆疊出歲月蒼桑感。

項目符號

到了林春秀家族的三合院建築∼九牧 第後,就看見大家站在”埕”上聽小英媽媽介紹竹東圳的歷史與背景,只聽了一下就開始在這三合院內外東看西看,發現這宅第佔地雖不大,但整理的很乾淨,讓人覺得很舒服。這三合院內必定承載了許多林家子孫們共同美好的回憶及故事,在”埕”上看大人晒稻穀、蘿蔔乾、坐在屋簷下聽長輩們聊天、和玩伴在巷弄內追逐、一起拜拜一起用餐….就如同自己對高雄祖厝那樣依存的情感。

項目符號

小英媽媽將竹東圳的歷史背景介紹完後,就開始走圳路,本想走一下下就可到目地的,沒有想到走的真久,走過水稻田、湧泉、竹林、向日葵田、芋頭田等…心想農夫真是不好當,曬一下太陽就熱到想直接跳入圳溝內泡水。

項目符號

我與先生邊走邊看邊拍照,總是落在隊伍的最後面,熱雖熱但還蠻享受這走在田野的過程。自己小時候也是在鄉下長大的,但是從未見過高度有落差的圳溝(跌水工),因為在南部大都看到的是抽取地下水,來灌溉農田或果園。

項目符號

以前印象最深刻的是,因爸爸在任職於台糖的農場課,常常要巡管轄內的甘蔗園,爸爸騎著野狼125載著我到一個中型的抽水站,打開開關不久就有水流入灌溉的溝渠,過一陣子再來將開關關起來就可以了。所以看到竹東圳這樣的圳道真的很佩服當時人的智慧。

項目符號

最後一站就是范家洋樓,大家看到范先生為我們準備了一鍋清涼的綠豆湯,心裡真是開心,因為走了好久又全身溼透,能喝到一碗清涼又解渴的綠豆湯就是最好的享受了。休息了一會兒,全由古早的灶所烹煮的美味午餐上菜了,好久沒有吃過傳統灶所煮出來的飯菜,用灶煮飯似乎是孩提時代的記憶,雖然自己肚子內裝了好幾碗的綠豆湯不太餓,但所有的菜讓自己覺得超級美味!

項目符號

飯後就是由范先生說明因竹科三期土地開發案,為二重地區的居民去爭取客家傳統宅第與村落保存的辛苦過程,最終還是爭取到保留了60公頃的原聚落不會被開發,真的相當佩服他的勇氣與堅持,為了自己的後代守護著這美麗的家園。之後大家還一起看了公視我們的島為二重地區所做的一個專題報導∼竹科不是好鄰居。問過自己若遇到和他相同的問題會不會像范先生一樣挺身而出,自己可能沒那勇氣與決心、還有沒那膽量與黑道交手。

項目符號

看完就分成二組討論,針對今日所見所聞發表個人感想,我們這組由茂竹負責引言,讓我們思考現在台灣農地逐漸變成建地及工業用地的問題。老實說以前從未覺得農地的重要性,甚至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認為農地是不好的,不會為我們的家帶來財富之地,因為從小聽母親說我們家被分到農地的心裡不平,不似伯父叔叔分到的是建地轉賣而致富。父親擁有的這兩塊農地,這三十多年來依然沒有什麼改變,但這十幾年改變的是父親已不再果園內穿梭,其中一塊芭樂園租賃給其他果農,另一塊柚子園無償給經濟困頓的老鄰居來經營。父親的心理或許認為這兩塊農地對他不具讓他安養天年的價值,也從未想過弟弟們承接下去持續耕種,但交給其他人來管理經營或許可為他們帶來生活上及經濟的幫助。

項目符號

經由灣寶、二重農村的兩次活動中,看到了當地農民對於他們土地及身為農民的價值,不同於外在的世俗眼光,在他們眼中閃耀著對於從事農耕工作的驕傲與自信。這幾年許多報導很多年輕人回到自己的故鄉,或參加了漂鳥計劃,從事更精緻的農業,導入了新的生產管理模式,為自己及家庭除了提高更多的收入外,並找到新且多元的農產契機與方向。現在綠色經濟產業逐漸抬頭,國人逐漸意識到吃的健康重要性,所以越來越多標榜”有機”無農藥”的食品在市場受歡迎。鼓勵對土地有善的農民,多選擇他們產出的農產品,就是給他們最大的鼓勵,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其他農民見狀也會因此而改變。這樣年輕人也會願意選擇當農夫為他們的職業,甚至覺得這是很酷的決定,而不是希望自家的農地被劃為特定區被徵收,等著當”田橋仔”。

  ∼ 感謝 ∼ 所有參與活動的夥伴和朋友們 

項目符號

荒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