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古進欽、李玉筑、徐瑞仙,文:鄭學敏/2016-07-10
夏日炎炎何處去?圳水悠悠沁心脾。
|
![]() |
出發前的大合照 |
|
![]() |
文史、生態既分工又合作的團隊。 |
宋•蘇軾《讀書歌》 讀得書多勝大丘,不須耕種自然收。 東家有酒東家醉,到處逢人到處留。 日間不怕人來借,夜晚不怕賊來偷。 水旱蝗蟲無傷損,快活風流到白頭。 |
![]() |
林政憲先生話說從前。 |
![]() |
|
![]() |
她告訴我們製作液肥的比例為:「黑糖:沒有油的廚餘果皮:水=1:3:7」。每天攪拌讓它發酵,加蓋避免進水及蚊蟲,如此靜置六個月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到湧泉公園,工作桌一攤開來,一邊是吃到飽的炒米苔目、炒米粉、水果、甜品、刨冰一應俱全;另一邊是只供淺嚐即止的川燙現採野菜。飢腸轆轆的大家在此被後勤小組的豐盛午餐收服了。 三五成群,各自找個有樹蔭的地方用餐,餐後夥伴直接取泉水洗滌餐具並將環境整理還原。 |
![]() |
![]() ![]() 二重湧泉公園地主劉先生有過農田面臨被徵收的慘痛經驗,為維護家族財產及農田永續經營、水源不受污染的權益,不惜數度組織農友站上凱道,向政府追討土地正義。來到貴寶地,有機會聽聽在地農友的心聲,是另類精神糧食的富足。 |
![]() |
從湧泉公園出來,分別有兩座老宅,一座為劉家的「傳經第」,一座為「范家洋樓」。因為時值午休時間,我們不便造訪。行進間經過范家洋樓外的觀音竹圍籬,一陣涼風襲來,讓人瞬間體會植物圍籬和水泥圍籬的不同。 |
![]() |
![]() ![]()
|
![]() |
![]() ![]() 離開湧泉,七拐八彎地走過一片有焦黑樹幹為界的稻田,竹東圳支圳為減緩水流速度而設計的「跌水工法」就在眼前。一樣是晒太陽,踩在水裡感覺就不那麼熱了。 |
![]() ![]()
而古人飲酒時為助酒興,會將酒杯放在彎曲水渠的上游,任其漂流而下;參與遊戲者則環坐渠旁,當酒杯停在誰的附近,便由他取來飲酒。是為「曲水流觴」。 我們既非農友,卻有農友的疲累;我們既非文人,卻有文人的雅興。於是結合古今,玩起水圳版的曲水流觴。 |
![]() |
流觴之飲何處來?水圳吧檯巧安排。 |
![]() |
|
![]() |
![]() |
|
![]() |
![]() |
![]() ![]() 後勤推手:
|
![]() |
![]() ![]() 常在鏡頭外的攝影師為大家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男性夥伴是水路大隊的寶,許多粗重的、唯美的工作,往往都是如此默默完成的。 |
![]() |
|
任務終於完成了,身體雖然疲累,但腳步不自覺地輕盈起來。地標建物前,有一位看似在「收工回家」的農夫伯伯,路徑和我們相同,於是腦子便自動打烊,雙腳跟著伯伯前進。
走著,走著,兩旁的作物還是熟悉的金黃稻穗,但是田埂愈來愈陌生。不知不覺中,農夫伯伯不見了,田埂也到了盡頭,但是我們的集合地點還在遙遠的彼方。 循聲找人,我們總算在一次後退,兩個轉彎之後跟上大家。 原來農村行和登高山一樣,都要擁有好的方向感才行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