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比 / 金舜 、黛比/2010-10-16

長官開講篇    定觀馬槽朝聖記    井仔腳瓦盤鹽田與烏腳病紀念館

四草生態漫漫遊    期末之旅(文余正賢)    期末旅行(文彭樹勛)

項目符號

從看到期中旅行的行程安排時,就感受到這個旅行的充實度,每一段行程,都安排了在地解說員導覽介紹,每一天都有三個主題行程,對於規劃的前輩輔導員的用心,十分的感謝與敬佩。

旅行第一站,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

   台南,自古以來就是採鹽的重鎮,台灣的鹽田分為兩種,瓦盤與土盤,在北門這邊,是瓦盤鹽田,所謂瓦盤,就是將破碎的瓦片一片片黏貼在鹽田的結晶池表面,這種方法所淬煉的鹽,會比土盤方式淬煉而得的,更加清潔與潔白,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這裡不僅是台灣現存舊址中最老的鹽田,在這裡,更可以看見台灣先民採鹽的智慧結晶。

項目符號

我們在這兒聽了雲嘉濱公園管理處解說員翁先生的解說分享,翁先生幽默風趣,從鹽田的發展、淬鹽的過程到居民生活血淚史,翁先生還透過詩歌,來讓大家理解嫁入鹽田生活婦女的辛苦,我好奇翁大哥的經歷,大哥告訴我,他是北門在地人,一輩子都在其他城市打拼,後來移民到國外,現在退休了,只想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受了培訓開始擔任解說志工,希望能將在地的一些事情,分享給大家知道。

項目符號

這趟旅行,兩天下來,每一個停留點,都有解說員進行分享,真的很感謝籌備期中旅行的前輩意靜與千育的用心,雖然人人解說的方式都不同,但真正要傳達的,無非都是一份熱情與一份感動吧!

項目符號

談到聽完解說員的分享後,每人拿到了一個袋子去裝鹽,瞧那鹽山,白閃閃如同雪花,聽說這粗鹽還有避邪、去角質等種種妙用,一人一袋裝滿為止,看大家都卯足全力,奮力的把粗鹽往袋子裡塞。

到了鹽田,當然要親自下海去踏一踏,感受一下鹽田的風情,不過,要平常穿在鞋襪裡的雙腳,踏在結晶鹽田裡,是很刺激的,還可充分的進行去角質與腳底按摩。

也可以用堆鹽的工具實際的體驗鹽民是如何將鹽巴堆成一座一座的小山。

項目符號

夥伴們輪流體驗擔鹽,當然,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古早先民,為了生活,須挑起的擔子,可不是在物質樣樣便利今日的我們所能體會的,但從鹽民的生活中,也看到了真正硬頸的台灣精神。

這一群夥伴,在鹽田裡開始唱起了八部合音,大概是因為腳底有些刺痛吧,

整體音色,優美中帶著破聲,華麗中帶著滄桑。

結束了鹽田體驗活動,下一站,來到了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一個有過傷痛歷史但也充滿愛的所在, 而這一站,在回程遊覽車上大夥的分享中,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最受到感動的地方。

項目符號

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赴日求學習醫,因母病於烽火戰烈的二次大戰時期趕回台灣,隨後在省立台南醫院服務,並台南長老教會相往來,認識了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美籍孫理蓮牧師娘,和當年不時到各地義診的謝緯醫師,也結下王醫師為烏腳病患服務的因緣。

項目符號

在當時,烏腳病被視為傳染病或是  ,而病患在得病後,四肢的末梢血管會漸漸硬化而壞死,進而造成四肢的發黑潰瘍及壞疽,也造成病患身體與心理上極大的痛苦,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在未鋪設自來水管之前,因水源有限加上淺井的水質過鹹不適合飲用,為了取得更適合的水源,居民探堀深井汲取深層的地下水,這些深井砷含量高,長期喝含砷的地下水,就造成了當地烏腳病的流行,許多人面臨截肢而許多家庭因此破碎。

項目符號

因得知北門烏腳病患者的需要,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與王金河連絡1960就在王金河診所成立鳥腳病免費診所,由王金河出力,芥菜種會出錢,開始了近二十五年免費服務烏腳病患的歷程,其間免費診所最高紀錄曾收容八十多人,王醫師夫婦與醫護人員,用細心耐心愛心來照顧每一位病患,甚至親自為他們清潔長了蛆的傷口、倒屎倒尿等等,除此之外,為了替雖然身體已經康復但殘缺了肢體,無法正常謀生的病患尋得生機,創辦了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從訓練到經營,王醫師夫人一手包辦。

聽著年輕美麗的解說員,以柔情與感性的音調說著王醫師令人敬佩又感動的故事,幾度我都紅了眼眶,人與人之間,這樣無私的大愛,是多麼美好的情懷。

項目符號

荒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