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與歷史--- 「六寮」是指「第六個隘寮」的意思,隸屬峨眉鄉七星村。早期此地為原住民所有,道光十四年(1834年),粵籍的姜秀巒與閩籍的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進入北埔、峨眉、寶山等地的山區拓墾,建立三十六處隘寮,以防原住民的攻擊。 *寮:小屋。舊時台灣客家地區盛產樟腦,常常樟腦寮跟隘寮會合併在一起。 1895年清帝國和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臺灣及澎湖群島主權歸讓給日本所有。然因臺灣人民反對割臺,士紳組成「臺灣民主國」,在全臺各地防禦抵抗日本接收。日軍五月二十八日開始攻臺,在不到十天之內攻陷基隆,守軍棄守臺北,日軍進入臺北城。卻在新竹受到頑強的抵抗。北埔「金廣福」姜家的姜紹祖也毅然投入反抗軍之中。姜紹祖率領的「敢字營」,集合了北埔、竹東、峨眉以及苗栗頭份等地的義軍,約七百多人於中壢安平鎮、新竹大湖口、枋寮等地參戰。並在新竹城失陷後,在金山面、十八尖山等地砲轟新竹城,企圖光復新竹。七月十日因彈盡援絕被捕。七月十一日姜紹祖被捕不願投降,吞鴉片膏自盡,壯烈成仁!在臨終前留下一首自輓詩︰「邊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敵夷」 2008年由溫昇豪和楊謹華主演的電影──一八九五,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1907年,日人割據臺灣12年,統治的局面已趨於穩定。卻沒想到在該年的11月14日蔡清琳乃揭起「安民」「光復中興總裁」的旗幟,聯合了漢人與原住民一百多人連續襲擊鵝公髻、一百分、長坪頭、加禮山等處的警察分遣所及太平警察官派出所。並在十五日清晨,攻入北埔支廳,殺了支廳長、警察十六人及家眷二十四人、日人住民十五人。這就是台灣抗日史上知名的”北埔事變”。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殺害的北埔支廳長渡邊龜作是一名業餘的博物學家。渡邊在工作之餘喜歡在臺灣的山區觀察並採集昆蟲。有好幾種臺灣特有種的昆蟲都是渡邊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大家熟知的渡邊氏長吻白蠟蟬就是當初由他發現。 所以,某位政治人物(李登輝)說台灣人不抗日,這是錯的! 獅山國小於民國46年成立,後因人口外移而廢校。民國90年獅山遊客中心以原有獅山國小之廢棄校舍整修而成立。大坪組組長桂竹(張訊竹)就是本地七星村人,小時候就讀獅山國小,結婚也是以獅山國小二樓作為婚禮的禮堂。 荒野新竹分會的幾個定觀點當中,大坪組的定觀範圍可說是唯一與當地居民生活領域重疊的一組。當定觀累了、渴了、餓了、饞了,不妨來享用當地的特產如:茶葉(擂茶、東方美人茶)、石柿(柿餅)、柑橘、月光餅(番薯餅)等。
---客家風情--- 客家人熱情純樸,勤奮拓墾,踏實生活。歡迎一同前來六寮客庄作客,穿梭在客家聚落的街道間,享受客家美食,漫步在藤蔓豐富的步道間,聆聽山歌傳唱,感受客家人樂知天命的務實。 【桐花季 】 政府每年耗資舉辦客家桐花季,其實這是很不倫不類的標題。桐花跟客家人在生活文化上並沒有甚麼關聯,只是桐花生長的區域多近山的區域,剛好與客家人的居住聚落範圍重疊罷了。 【客家山歌】 走在藤蔓蜿蜒攀爬的步道裡,思忖著山歌「藤與樹」,遙想先民在山野間詠唱的曲調,山歌是生活記錄的藝術,歌詞裡有著前人與自然的連結,有著前輩智慧的累積。「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一曲道盡藤蔓為求生存的奮力纏繞,要走幾次才有這樣的觀察,要經歷幾回季節輪替才能體會生命的無常,令人不禁佩服老祖先們反覆穿越山林,步覆艱辛拓荒,把美好的回憶透過山歌傳承給後代子孫。 【石跳仔】 水濂橋步道有塊告示牌,介紹著「石跳仔」,指用來舖設在淺水中的石頭,是一種堅硬的沈積砂岩。「石跳仔──過水路面。石跳仔,慶腳食頭那,一步一步踏穩行。」提醒我們做事要像走石跳仔,頭腦保持清楚,才不會錯踏,也才能將事情做得穩當。前人智慧啟蒙於山林荒野,讓人欽佩。 【伯公信仰 】 客家聚落的自然信仰,在生活裡的重要環境交界,以自然物樹木、河流、石頭…….等等為心靈寄託對象,透過傳承,成為信仰。伯公總在地方上觀照社區居民的婚喪喜慶,陪伴在地人打拼渡日。這樣的自然信仰,充分展現人崇敬上天,敬畏大地的謙卑態度。 【美食與伴手禮 】 客家人擅於米食料理,走一趟北埔老街,粄條、米苔目、湯圓、水粄、菜包……有著米香的純粹。客家菜展現著生活素樸的底蘊。膨風茶訴說著茶樹與小綠葉蟬的故事。各式糕點承載著節慶的熱鬧,儲存著饀料的香氣。醃漬醬料表達了珍惜資源的美好。
|